下肢动脉硬化如何分期:
1.轻症状期:发病初期,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发凉、怕冷、行走容易疲劳等。
2.间断跛行:以动脉硬化闭塞为主。随病灶发展,下肢动脉狭窄及阻塞范围逐渐增大,病变动脉仅能满足肌静息状态下供血。在下肢行走时,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组织更多的血供需求。小腿肌肉的酸性代谢物会引起疼痛。患者被强迫休息片刻后再继续行走。病程进展,跛行间隔缩短,休息时间延长。小腿和大腿都会痛。
3.静息痛期:当病灶动脉无法满足下肢静止状态时,病人会发生静息痛。痛点多发生于患肢前肢的前肢或趾端,夜间及卧床时易发生。患者喜曲膝,经常整夜抱膝坐着,部分患者因长期屈膝而造成膝关节僵硬,无法伸直。静息痛是患肢坏疽的前兆,应尽早治疗。
4.溃疡与死亡时期:患肢皮肤注射血液达不到基本代谢要求时,轻度损伤组织无法修复,坏死区扩大,最终导致肢体坏疽坏死。
患者早期的下肢动脉硬化,即血管阻塞程度不严重时,没有症状。当阻塞率超过50%甚至70%时,病人常因供血不足而不能行走,四肢冰冷,麻木,疼痛,面色苍白,甚至夜间疼痛。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下肢动脉硬化程度加重,甚至有肢体坏死、截肢的危险,所以一旦感觉疼痛就应该及早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很多老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步行一段距离后,会出现单腿或双腿腹痛,甚至被迫停止。在休息片刻之后,疼痛消失,可继续行走;症状反复发生,直到某一段时间才停止休息。这种症状通常被认为是年老的腿和脚不方便,其实这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征兆,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
肢体动脉硬化属于全身性动脉硬化。由于血管内膜下或经血管内膜层下的平滑肌细胞沉积于下肢,使内膜向内腔突出,导致血管狭窄,通向下肢的血流减少。在血流不能满足肢体运动过程中对氧气和营养素的需要时,随着病变进展,管腔也逐渐变窄。患者四肢冰冷、麻木,行走时下肢肌肉需要氧气增多,而病变血管不能提供充足的氧气,迫使肌肉细胞缺氧代谢,产生大量酸性代谢废物,刺激神经末梢,造成疼痛。运动停止后,代谢废物就被血液带走,疼痛消失,症状反复。步行至疼痛被强迫停止的距离称为跛行距离。随着病程的延长,跛行距离缩短。当远动脉干狭窄或闭塞时,局部低血压会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侧枝小动脉扩张,微血管扩张补偿器维持营养血流。当侧枝代偿还不够维持肢体需要时,趾端出现日夜不停的疼痛,这就是当侧枝代偿还不够的时候。后肢端有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