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早搏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谓早搏,是指患者由于生活中过度兴奋,造成心律失常,但是这一现象的出现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因此,多了解早搏,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下对早搏存在的误区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误区一:早搏是由心脏病引起的。
生理学和病理学上都存在早产的原因。不伴随心脏疾病的称为功能性前搏,伴随心脏病而来的叫做器质性早搏。有人认为早搏是一种异常现象,是一种心脏疾病。根据调查数据,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性冲动,但是许多人却没有。
精神紧张、疲劳、更年期、消化不良、吸烟过量、饮酒或喝浓茶、咖啡等都会引起生理早搏。一些药物也可以诱发早搏,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说治疗早搏的药物,也可以导致早搏。成年人的早起主要是由于忧虑。
病理性早搏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变、二尖瓣疾病、甲亢性心脏病等为主。心室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误区二:早搏意味着心脏停止。
我们所说的早搏,是指由于心脏出现异常心电现象,即心脏在窦房结外位置指示而提前收缩。根据指征部位,可以将早搏分为房性早搏、窦性早搏、房室交界区性早搏。无论哪种类型的早搏,心脏都没有停止跳动,只是略微出血,使这一次的脉搏减弱,似乎是停止了。搭脉者可以感觉到,早搏之后的那一次脉搏稍强些,这是因为早搏之后的脉搏比正常脉搏多出来的血,因此被早搏所导致的搏动减少。所以,早搏并没有使心跳停止。
误区三:早搏发生频率和症状与危险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每分钟出现6次早搏属于病理性早搏的现象,在每分钟6次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病理性早搏,而下的时候更多是靠早搏。现代医学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脏节律不齐的危险在早期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性,以及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不齐的倾向,而与早期心律不齐、症状不同。举个例子,在入学体检中发现,很多学生已经有了心电图早搏,但是这些学生仍然活着,没有任何异常感觉。有人只是一次偶然起过早,感觉喉咙发胀,非常难受。病理性早搏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性,也不能排除病理原因。
误区四:一定要用药物消除早搏。
早搏出现后,一般难以判断自身的性质,应该去医院做心脏疾病的检查。医生在病史和体检的基础上,做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有冠心病家族史,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者,还要做运动测试。若上述检查均正常,则无需进行治疗。如发现心脏病,应遵照医嘱服药。如果是精神紧张焦虑或长期失眠引起的早搏,则应完全解除焦虑,并适当服用镇静剂,有利于消除早搏。
以上是早产护理注意事项,大家对此了解多少?要避免早搏,除了要从心理方面进行护理,还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节,如果有心律不齐的药物要适量使用,当然也要遵照医嘱,千万不要随意更改剂量,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