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 13:30:24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

 一、概述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一些有形成分相互粘合,形成固体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本文主要描述静脉血栓的形成。

  二,血栓形成的原因

  1、静脉血流缓慢。

  2、损伤静脉壁。

  3、血液凝固状态

  基于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不能独立致病,往往是由两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综合因素引起的。

  三,血栓形成后的转归

  1、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碍时,远离血栓的高压静脉血液会增加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出的回流。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就会引起局部淤血、水肿、疼痛、出血甚至坏死。

  2、血栓的扩散可以沿着静脉血流的方向向近心端延伸。在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可逆行延伸。

  3、在血栓与血管壁牢固粘合之前,血栓的整体或部分可以脱落,形成栓子,随着血流运行,导致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胸闷、哮喘等症状。血栓阻塞肺动脉的主干可以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的生命。

  4、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到一定程度。

  四,临床表现

  1、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加重。轻度患者局部只感觉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体征:体检有以下几个特点:患肢肿胀。腿部肿胀严重时,常引起组织张力增加;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五,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二维超声显像可以直接看到大静脉内的血栓。

  2、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一种特殊的纤溶过程标志,在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中可以看到增高或阳性。

  3、放射性核素检查:碘125纤维蛋白原扫描偶用于诊断该病。

  4、上行性静脉造影:患者仰卧,在短时间内从足部浅静脉注射造影剂40-50毫升。在心脏附近使用压脉带时,造影剂很容易直接进入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可以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本次检查可观察范围从小腿到小腹髂外/髂总静脉的全过程。了解血栓的位置和范围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确定下一步介入置管溶栓治疗入口的依据。同时还可以观察静脉瓣膜。

  六,临床分期

  1、急性期:发病后14天内;

  2、亚急性期:发病后15~28天之间;

  3、慢性病:发病28天后;

  4、后遗症:出现静脉功能不全(血栓后综合征)的症状;

  5、慢性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或后遗症期再次发作。

  七,诊断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病人。

  2、病情急剧发作,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速。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以问索状物。血栓远侧或全肢肿胀,皮肤呈青紫色,或出现静脉坏疽。当血栓延伸到下腔静脉时,下肢、臀部、下腹部和外生殖器明显水肿。

  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留下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5、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

  八,治疗措施

  1、介入治疗

  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使用溶栓药物后,血栓可能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块状,脱落形成绑子,随着血液流向心脏,然后进入肺动脉。小栓子可引起胸痛、胸闷、哮喘等肺栓塞症状。短时间内,如果大栓子阻塞了肺动脉的主干,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一般在10。~病人在30分钟内死于“窒息”)。

  置管溶栓治疗血栓形成后,下肢深静脉完全充满血栓,血流无法通过。全身使用药物后,由于流动的血液无法与血栓充分接触,溶栓效果不理想。

  2、非手术治疗

  在介入置管溶栓的同时,还需配合相应的非手术治疗。

  3、外科手术治疗

  也就是手术取栓,由于术后血栓仍然可以重新形成,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

  近年来,关于6月份血栓形成后的慢性期患者,不断有介入治疗后血栓完全融化的病例。因此,对于血栓形成后1-6月份的患者,也提倡积极介入治疗。

  九、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长期存在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肺栓塞,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慢性淤血性溃疡,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淋巴水肿。